阿蛮入园(3)

12月 10, 2008 02:40:09(GMT+8) by sabrina

第三天,蛮妈又在一路教导阿蛮如何区分哪个是吕老师,哪个是陈老师。无奈到了教室门口,又一次傻眼到失语,这怎么回事?又换了个老师?!今天是高老师,三个里头最年轻,最漂亮的老师。

照例还是2个在哭,不同的是男孩的姐姐今天不陪了,印度女孩被抱到了老师腿上。蛮妈本来还在心里赞叹终于见到了有爱心的老师了,边听高老师抱怨,慢慢了解,原来抱着是为了做秀啊。做给谁看?印度女孩的妈妈。原来,那女孩的妈妈找到副院长告了高老师一状,说孩子在陈老师那里就不哭,但是害怕高老师。具高老师自己回忆,因周一是高老师带班,印度女孩的妈妈陪园十分的不合格,陪的时候完全放任孩子乱跑(蛮妈心里也有点自责),睡觉的时候,也不安抚,不拍拍,就只干坐着,而且,之后,离开了教室不说,还偷偷的从窗口忘教室内偷看,更可气的是每次都被她女儿瞧见,自然是一阵剧烈而尖锐的哭叫。于是,高老师就根这个妈妈说她不应该如此,要么就进来陪孩子,要么就完全离开,结果,不知何故,竟然可能惹怒了这个妈妈。具副院长转述,这个妈妈对高老师的评价就是,一看见她就很生气。蛮妈只听了高老师的一面之词,自然是完全的支持高老师,两人立刻站在了同一战线,开始批评印度妈妈的做法。本来,蛮妈还有些将信将疑,不过,很快,窗口就人影一闪,伴随着印度女孩的尖利大哭,并手指窗口,丫丫大叫(印度语听不懂)。果然,这个妈妈还真是会来偷看啊!高老师把怀里的女孩抱得紧了点,很温柔的安抚她,也有和女孩的眼神对视,甚至还亲了亲她。如果不是这个妈妈来偷看,或许我真的会以为高老师是特别的温柔,有爱心的老师了,可惜,我知道的太多了。

当从高老师那里得知,几乎所有的新孩子都被分到这一班,而且老师也将会是新老师之后,蛮妈就开始酝酿给阿蛮转班,其他三个班主班老师的面目一个个在脑海中浮现,一一比较。其实,从第一天开始,蛮妈就注意到有一个老师,班里的孩子都特别的有秩序,表情都很满足和平静。老师带他们做事情总是很有热情,发出的指令都是唱着来的。蛮妈就准备让阿蛮转到这个班,不过,且慢,他们班好像只有1个华人小孩,可能还是说英文的,阿蛮怎么融入他们?

11点,阿蛮饿了,吵着要吃的,吃了老师一块巧克力也不行。蛮妈决定去给她买个小饼干垫垫。出了门,店却关门了,只好回来。想着趁机让阿蛮试试一个人应对的状况,于是,故意拖慢。正好,看到园长办公室门是半开,副院长正闲,想,何不去跟她谈谈,表达一下对频繁换老师的不满?可是,应该是不会说华语的主儿,管他呢,我壮壮胆,进去了。

副院长还是个小姑娘啊,年轻的很,也很会说话。三下五除二,把我搞定了。我们的老师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经历丰富的老师。。。您说的很对,老师不固定对孩子们适应幼儿园非常不利,不过,下星期,吕老师休假回来就会一直带他们了。。。年底我们的老师也需要假期和他们的亲人团聚。。。考虑到新人进来太多会让老师忙乱,我们每个月只进3个新生。。。家长不应该有对孩子过于保护的心态,应该让他们去面对他们应该遇到的困难。。。我们有2个星期的试用期,如果您觉得这里不适合您的孩子,可以到时候退。。。

说到这一步了,蛮妈只好很乐意的说我们会尽量配合。还没提换班的问题,按下,回头见机行事。出来门,一看表,半个小时了,哦,阿蛮肯定急了。蛮妈急步冲向教室,还没到门口,就看见阿蛮出来了,一个胳膊还被高老师拽着,高老师一见我,算是见着救星了,立刻松了手,连连说“哎呀,你可是不能立刻,你女儿太厉害了,直接在地上打滚找你!”阿蛮见了蛮妈,先是抗拒的把蛮妈往后推,推了两次,蛮妈坚持着伸着胳膊去抱,终于扑到怀里了。立刻紧紧的抱着,尖叫着大哭,还喊着,“小饼干,小饼干!”

蛮妈也紧紧抱着阿蛮,不断的用手抚摸她的后背,不停地说,“没事,没事,妈妈来了,妈妈来了。”“抱歉,小饼干没买到,对不起,妈妈应该早点回来”有好几分钟吧,终于阿蛮安静下来,软软的趴在蛮妈肩上。去卫生间,洗手,擦手,去小桌子旁边,坐下,吃饭。高老师接着报导,“哎呀,你女儿脾气好大啊,说要找妈妈就非要立刻去找,在地上打滚哦!”还心有余悸的拍拍胸口,“我说带她找妈妈,才站起来,还帮我收拾玩具,拉床垫,倒是能干的很。”蛮妈只能无力的回应,“她要做的事一定要做,是脾气大。主要是肚子饿了,不好受,我也没说去那么久。”希望这恶梦般的半小时不会破坏了她对这里的安全感。

吃完饭,高老师带孩子们回教室了。蛮妈正好跟那个心仪的老师攀谈,夸赞她的班孩子们多么的乖巧和听她的指令。令人惊喜的是,这个老师居然也是个新老师,才刚刚来了4天!哦,买骨头!这下,蛮妈心里都要开出花来了,新老师,原来也可以做的这么好,新老师,原来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哦!看着这个新老师手下那些黑皮肤的孩子们平静而满足的圆圆的脸,蛮妈开始把换班那个激烈的念头放在一边,准备心想事成一把,期待有一个同样好的老师降临到阿蛮她们的班上吧!

阿蛮入园(2)

12月 10, 2008 01:25:24(GMT+8) by sabrina

第二天,一路给阿蛮灌输如何称呼吕老师的诀窍,结果,一进班,傻眼了,换了个老师。这回是陈老师。陈老师是在这里做了8年的华文老师,资历是不短,人也很精明,可能是上海人的缘故。只相处了半日,就可看出这是一个精明的人,可见,也还是小精明。她的精明之处在于,她是蛮妈见过的三个华文老师中惟一一个给蛮妈搞了份免费午餐的老师,且在搞到之前,还对蛮妈眼神顾盼,分明的一种你欠了我一份人情的表情。不过,装糊涂的蛮妈最擅长的,这回也不在话下,有免费的午餐,不吃白不吃嘛,管他其他的。

陈老师给孩子们上了短短的华文课,就是讲了两本小书,唱了两首小歌,上课的时候,声音很温柔,表情很甜美,虽然也是40往上的人了,陈老师还是很讲究的,衣服是美美的,动作像跳舞。蛮妈印象中国内传统的幼儿园老师就应该是这样的了。陈老师也是最爱评价和嘲笑孩子们的老师,而且,她的评价都不是正面的。吕老师虽然也会评价孩子,但是她说到入园孩子的哭的时候,她用的词是“聪明”,“他们都很聪明的,你看他们哭的厉害,实际上都没有眼泪的。”这个陈老师的评价直接来的就是,“哭个没完没了的,哎呀,头都炸了。”虽然蛮妈很赞同她的感受,因为蛮妈也感同身受,但是,认为她作为一个幼师职业的人当着孩子的面这么说还是不太合适。威胁也是老师们经常使用的武器,“再哭妈妈就不来接你了,再哭,就让你姐姐回去了。”“把饭吃完,否则没有水果吃。”等等。

还好,没有更严重的了,也许,因为蛮妈在场?应该还好吧,孩子们比较平静的时候老师的状态还不错,微笑,温柔,比较耐心。照顾那么多孩子确实不容易,尤其还有2个不停地哭,光听声音就够烦的,蛮妈也挺体谅她们的,因为至少自己是做不到一直爱心满满的状态了。

阿蛮这两天的表现都不错,很少有腻在妈妈怀里的情况,总是能很主动的玩那些玩具。有一套木质的积木的那套玩具最好玩,除了搭房子的大模块,还有房间里的衣柜,壁橱,小沙发,小马桶,小梳妆台等等木头的小东西,超可爱,蛮妈都爱不释手了。只是吃饭的时候,阿蛮吃的比较慢,总是左顾右盼的,一口吃上好半天,可能新鲜劲还没过去的原因。还有一个情况是,总是在大部队等待的时候,自己跑到大厅的那个玩具屋里玩,虽然蛮妈严肃而认真的告诫她要听老师的指令,无奈,蛮妈毕竟是妈妈,心里也是希望自己在的时候阿蛮能尽量享受些快乐,这点小心思肯定被她感应了去了。

阿蛮入园(1)

12月 10, 2008 00:50:59(GMT+8) by sabrina

上个星期三,12月3日,是阿蛮第一天入园。蛮妈陪同她入园,一共陪了3天,到上个周五。每天只上半天,中午在那里吃完午饭就回家。蛮妈为了阿蛮的顺利入园,整整请了5天的假,真真严阵以待。

每天早上过了9点才出门,到了园里都已经过了9点半了,12点就已经差不多吃完午饭了,所以,整个上午在园里呆的时间还不到3个小时。

阿蛮所在的小班(N1)是新组建的班,12个人的班里头只有3个孩子是以前就在这个幼儿园的,其余都是从外面新来的孩子。主班老师都还没有来,是个1月份才会到来的新老师。这些都是蛮妈陪园期间才知道的,哎,前期工作做的很是不够啊,那个时候都指望蛮爸了解情况了,检讨一下。主班老师是英文老师,授课,管教孩子都是英文,副班老师是华文老师,两个班共享一个华文老师,所以,相当于24个孩子,3个老师,平均1个老师照顾8个孩子,配比还可以。陪园期间打听到,原来1月份才正式开课,现在这个月属于孩子们在新班的过度期,没有授课任务和活动。蛮妈一开始知道这个消息,满心的失望和愤愤,早知道晚上一个月了,还省钱了。后来转念一想,嗯,先适应了环境,再跟着组织参加活动应该是对小妞更有利啊,随后,又开始满心的庆幸和欢喜了。

不过,因为赶上年底,很多老师休假,再加上他们班的主课老师没来,所以,蛮妈陪了三天园,阿蛮班上换了三个华文老师,每天都要重新和老师培养感情。班上一共才6个学生,包括阿蛮,其他的几个要这个月下半月或1月份才会来。班上的孩子们,除了阿蛮,另外3个已经早已上过半年的女孩子,另外两个也是新来的,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男孩也是华人,女孩是印度人,他们是周一入园的。蛮妈带着阿蛮周三早晨进到这个教室的时候,他们两个正在此起彼伏的嗷嗷大哭。老师在旁边招呼蛮妈和蛮蛮,并没有去刻意哄两个孩子。男孩还好些,他的姐姐,一个大他两岁的女孩子,因为也是这个幼儿园的,在自己玩玩具,男孩子就始终手拽着姐姐的衣服的一角,大声嚎哭着。姐姐却不为所动,面无表情的捣鼓着自己的东西。印度女孩因为对蛮妈哭诉她的妈妈走了,而得到蛮妈的热烈共情和温柔的眼光的爱抚,而离开缠上了蛮妈,在蛮妈周围贴身环绕,并不断重复哭诉她的哀伤。蛮妈因为第一天受到如此礼遇而兴奋莫名,十分耐心而慈爱的跟她对话,不断保证她的妈妈一定会来接她,甚至都忘记了去用眼神爱抚在旁边捣鼓玩具的阿蛮。当日的吕老师对印度女孩对蛮妈的依恋持赞许态度,并称蛮妈是这个女孩的救星,给蛮妈虚容的自我犹如注入吗啡。蛮妈的超级良好的自恋状态直到孩子们午饭的时候被泼了一盆冷水,才恢复正常。

那盆冷水是这样的,不是11点去给孩子们冲凉,11点半开始午饭嘛。吃午饭的时候,蛮妈仅存的理智让她选择了坐阿蛮的旁边,印度女孩因为不能挨着蛮妈而由之前的趋于平静的啜泣转为尖利的哭喊,即便老师把她调到了和蛮妈挨着的状态也无法让她再度平静下来。面对周围其他班老师的不解和同情的眼神,吕老师自我保护机制启动了,她及其自然而且理所当然的把责任都归到了蛮妈身上,说她本来都不怎么哭了,因为蛮妈让她想到自己妈妈,才又哭的厉害了。蛮妈当时那个郁闷,委屈,冤枉,愤怒,五味杂陈,莫可名状。虽然之后想到她说的不无道理,但当时真的对这个老师印象陡降。冷水被泼了之后,蛮妈晕乎乎的小脑袋开始运作正常了,开始刻意保持和印度小妞的距离,表情也由放射爱的光芒状转为平静,温和状,心神重新聚焦到自己阿蛮身上,也好,这样也好,印度妞终于尝试了若干次之后,小心脏受到打击,不再黏蛮妈了,也不再蛮妈面前唐僧一般的表白了。第一天的陪园就在蛮妈低落的心绪中结束了。阿蛮那天的兴致一直都特别高,回去的路上,都捉不住她,跑得飞快,而且脸上总挂着得意忘形的表情,蛮妈的小阴郁心思丝毫没有影响到她。

Hi, Anty!

11月 17, 2008 16:27:13(GMT+8) by sabrina

阿蛮是个具有谨慎型天生气质的慢热型小孩。对她不熟悉的东西能够压制住自己的好奇,仔细观察,反复试探,才会慢慢接受。如果一个东西,一个人一开始给她带来很不好的印象,之后,她会对类似的东西,人都持长时间的拒绝,否定或观望态度。

蛮妈有时候买了平时没怎么吃过的好吃吃回家,经常会在引诱阿蛮尝试的时候,受到冷遇,除非是那种一看就非常好吃,非常可爱的东西。比较中性形象的好吃吃,阿蛮通常会要求蛮爸或蛮妈先吃一个,她看看,观察观察才会开始试吃。蛮爸经常以此笑谈,成我们二人是阿蛮的小白(鼠)—即阿蛮用我们两个来做实验。

对吃的谨慎些好,蛮妈经常乐天地想到,女孩子嘛,这样总比自己总是一脸馋相的要有气质多了。阿蛮对人也是如此,除了在电话里,平时几乎从不跟人打招呼。蛮奶奶虽经常耳提面命的给她做思想工作,加强文明礼貌教育,无奈阿蛮很是有些个性和固执的,绝不会在蛮妈或蛮奶劝诱下跟着招呼某个阿姨,婆婆。对小朋友,也不是理想中的见了面称呼一下人家的名字再开始玩的程序,大多都是直接进入状态,一个跑一个追,或是一个抢一个夺,或是各玩各的。

似乎是从9月底,蛮妈在楼下跟一个印度小女孩讲话的时候,那个小女孩不停的“Ai, anty, hi, anty, ai, anty”让阿蛮对安踢记忆深刻,回了家就开始对着蛮妈练习。蛮妈一开始听到阿蛮叫自己安踢觉得很搞笑,傻乐了一阵,可能鼓舞了阿蛮,小妞时不时的也这种叫法来哄蛮妈开心。阿蛮一家有个特别好的邻居,那家的婆婆总是把家里的好吃吃给阿蛮吃,有什么小孩会喜欢的小玩意,也会送给阿蛮玩。邻居家有个菲佣叫林达,也是特别好,很喜欢阿蛮,有时候周末出去还会给阿蛮带包糖果。蛮妈总是特别感动,要知道她对自己是连这样的小糖果也不舍得买来吃的很能省钱的人。每次收了人家的好处,蛮妈会教育一边的阿蛮”阿蛮,说谢谢安踢!“平时碰到也会进行礼貌教育,”阿蛮,说安踢早上好。“”阿蛮,叫安踢!“不过,从来都是点到为止,不肯强迫。蛮奶奶每到这种时候,总会心里愧疚的很,一边说着”阿姨对你那么好,你不叫一声,人家心里都不高兴。“一边在蛮妈耳边唠叨,让蛮妈加强礼貌教育。

上个周六早上,阿蛮早上醒来,在客厅自己玩着。蛮妈坐在沙发上发呆。邻居家的安踢在外面扫地,看见了我们,道早安”阿蛮,morning, 阿蛮。“ 阿蛮正好在大门附近,便凑过去,趁着林达低头扫到自己门前的台阶处的功夫,小小声的喊了一句,”嗨,安踢。“之后,赶紧往回躲,藏在蛮妈怀里。”哈哈,妈妈听到你在喊林达安踢,真棒!“蛮妈惊喜的要命,亲亲阿蛮的脸蛋蛋,使劲夸她。阿蛮又一乐,转身跑开了。蛮妈激动的跑到大门口叫林达,提醒她刚刚阿蛮对她的招呼,生怕人家没听到。林达当然听到了,当然也高兴得很,那是她第一次听到阿蛮主动喊她呢。

阿蛮要上幼儿园

11月 12, 2008 14:07:24(GMT+8) by sabrina

楼下跟阿蛮一起玩的小孩们都陆陆续续或离开新加坡回中国了,或上幼儿园了。尤其阿蛮的最亲密的小哥哥也在10月份就开始上幼儿园,阿蛮的玩伴只限于比她小的2,3个小男孩了。看着形只影单的阿蛮在偌大的游乐场晃荡,蛮妈终于下定决心给她报了幼儿园的名,要从11月份开始去上。

无奈,从1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开始,阿蛮居然在蛮妈要离开家门的时候嚎哭不已,死活不让蛮妈上班,蛮妈心乱如麻。之前看大李说过孩子的分离焦虑在2岁多的时候最严重,蛮妈还暗自庆幸,没觉得阿蛮有分离焦虑呢,这回算见识了,这不典型的分量焦虑了嘛。之后,每过完一个长周末,接下来的星期一和星期二,准得上演类似的情景。最严重的一次,蛮妈都不能下床,不能换衣服,换衣服是要上班的标志,蛮妈一有换衣服的举动,阿蛮立刻就扑到蛮妈身上,拉扯着,抱着,哭着,只重复一句,”妈妈不要上班。“

哎,蛮妈哪想上班啊,这不没办法吗。不停的保证”妈妈爱你,下了班就回来了。“,也宽慰不了她的心,只能狠心让蛮爸把她抱到一边,蛮妈火速的洗脸刷牙吃饭。再带着满脸鼻涕眼泪的小妞下楼去车站。

有两次,碰到一个平时也经常一起玩的小男孩在楼下,蛮妈看见他,觉得简直像看见了天使,阿蛮也是。看到有人能陪她玩了,心思就被带过去了,不再揪心妈妈要上班的事实,会挣扎着从蛮妈怀里下来跟小弟弟玩。本来,小哥哥在的时候,阿蛮是不屑于和这个小弟弟玩的,小弟弟虽然大动作跟阿蛮差不多灵活,胆子比阿蛮还大,比阿蛮还自我,就只是说话还不怎么在行,也很想说的,到了嘴里就成了哇啦哇啦,没人听的懂。阿蛮是很能活在当下的,她接受了小哥哥上幼儿园的事实,也接受了只有小弟弟跟她玩的局面,就分外的珍惜和小弟弟一起玩的时光。而且,还很有些小姐姐的风度了,小弟弟看上的东西,她都会大方的跟他分享,跟和小哥哥一起玩的时候很不一样。蛮妈一度以为她对所有的孩子都如此了,有个周末又跟小哥哥一起玩了,才发现不是的,跟这个小哥哥一起的时候,阿蛮还是会去抢他的东西,而且抢不过还要哭,又恢复那个故意耍赖一样的调皮样儿。想来,她已经成长了自己交往的智慧了,对不同的朋友,她有不同的相处风格和模式。

眼见着11月去上学是不成的了,分离焦虑再加上回头的入园焦虑,全家非焦了不可。蛮妈逼着蛮爸改了阿蛮的入学时间,往后推了一个月。小弟弟的妈妈知道阿蛮推迟入园了,欢喜的什么似的。可不是,要找一个能玩到一起的脾气相投的玩伴不容易啊,而且,眼瞅着,阿蛮和这个小弟弟也是日益的感情深厚起来,在人群中遇到都是眼神放光,又蹦又跳,拉了手就跑的一溜烟不见了的。

我的神,保佑我们下个月顺利入园吧。

一些零碎的感悟

11月 5, 2008 17:10:16(GMT+8) by sabrina

最近看李网上泡泡妈妈无规则育儿和大李的“霸道”贴,有些支零破碎的感觉,先写下来吧。

泡泡妈妈对规则的敏感即便来自她的伤痕,她的对规则质疑的依据之一是有道理的,那就是,对孩子制定规则,实际上来源于自身的恐惧。担心孩子不会怎样,怎样,如何,如何,于是,制定规则来使不可控的变为可控的。她的理论来源似乎都是来自克氏。克氏的书我虽没看过,但看过一些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个被誉为上帝转世的人。我对她所提倡的理念是信服的,那些心灵自由,思想自由的描述是那么的自在和优美,似乎是心底一直期盼的状态。

感觉她的贴和大李的霸道贴是很有联系的,果然在霸道贴里也看到了类似的问题。大李的规训是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群体,适应社会,是顺应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的。然而还是有人质疑,“这样的规则不就是对孩子将来不会适应社会的恐惧吗?一个对自己完全接纳了的人,一定是能够接纳别人的人,怎么会不适应社会?”真的是如此吗?我的问题是,我们真的能做到对自己完全的接纳吗?对孩子完全的接纳吗?接纳和发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在试图对孩子完全的接纳,那是真爱的第一要素。我还不能完全的接纳自己,自己的不完美,自己的缺点,惰性,我发现接纳孩子比接纳自己要容易多了,他们本来就是没有缺点的,而且,我觉得接纳她,爱她简直就跟去爱小时候的自己一样让人愉快。我甚至觉得,我对自己的这些年更多的接纳和爱也是来源于此,不用专门去试图爱自己,通过爱她,我就爱了自己了。

但是,随着孩子慢慢变大,慢慢不听话,慢慢脾气大,慢慢的有了坏习惯,我的完全的接纳显得那么虚弱和无力。本来,我很庆幸,我要慢慢给她建立规则了,但是,看到那个内心恐惧的指责我很心虚。我确实是担心她如果没有规则,就不会自动自觉的成为一个平和,生活规律良好的孩子。这是内心的恐惧吗?虽然说恐惧有点过了,但确实是有那么点的。因为,想到另一个问题,接纳过度是否导致阻碍发展。我的不完全自由的心灵认为是肯定的。我恐惧我的接纳会过度,因而阻碍了孩子的发展。现在我比较清楚一点了,那就是我的内心还不是完全自由无拘的,我清晰地看到我有很多的忧虑和恐惧,我认为目前我最好的选择还是依靠可控的规则,在我没有达到那个境界的时候,我不会一步担心和恐惧,一边完全的放手,那样我会更加焦虑。泡泡妈的状态,我只能说现在还望尘莫及,我会尽力去做到最好,但也不会强迫自己。

我给她建立规则是为了引导她更好的发展的,不是吗?

制定规则是引导吗?我不知道,糊涂了。规则是制止,停止不恰当的行为,引导应该是导向正向的行为。规则应该是引导的第一步,是必要的一步吗?

大李精彩语录 (转贴)

10月 27, 2008 01:57:32(GMT+8) by sabrina

 太精彩了,一定要存下来,慢慢看。

http://www.liyueer.com/viewthread.php?tid=26252&extra=&authorid=22&page=1 

   2岁前的儿童象一个空房子没有内在,他们的生命就是音乐,环境就是内在,他们的精神内容还睡着,醒着的只有他们的肢体和他想要什么的愿望,孩子5岁时感受才被唤醒,在这之前,给孩子选择的故事材料只能是童话。

    在Edith的理念中,意志力指儿童的内在动力,所以儿童的肢体是依靠他们的意志力在运动。

    我反思到,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中,儿童出生后没有精神模式,只有形成精神模式和内涵的计划,和将要为这所用的动力,还有敏感性,因为他们的大脑是空的,不能象我们成人那样,使肢体不动,单用大脑的运动就获得做事的乐趣(人是必须不停做事的动物),所以他们必须一刻不停地动他们的肢体,这时他们的肢体与他们的大脑是一致的,发展心理学派管这个时期叫感知运动时期,也就是所呈现的心理运动形式是感受的,感受的方式是运动的,运动的结果是认知的。

    如果儿童的心理形式是完全感知的,那当然可以说是不分内在外在的。

以上部分是大李的顿悟,下面是我的联想:
儿童在“自我”的概念产生之前,是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是自然的一部分。儿童的天性就是我们的真我的自然天性,和平,喜悦,和爱。我觉得这个真我不如称之为“原我”,与心理学的真我相区分。这个“原我”应该是“本我”产生之前的那个存在,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没有“本我”中的那么多的欲望,有的只有存在的本然的与自然合一的喜悦和和平,因此可以说,应该说是“无我”的状态更准确。所以,这个时候不适宜给孩子建立规则,因为,1,他们的能力还不够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2,他们受到的是自然的驱动力,规则的介入反而使他们割裂了和自然的联系,由听从自然的召唤变异成为听从外力的控制。
3岁之后,“我”的产生和建立,使儿童意识到“我”的欲望和行为能力和落差,而感受到痛苦。这个时候形成的我的全部感觉,感受,渴望,欲念,才形成了“本我”。这个时候引入规则,儿童能够控制自己的一些行为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能够给他们一个感受和控制自己内在欲望的力量。“我”的形成,伴随着儿童的对自己某些愿望不能实现的痛苦,当外部有一个力量帮助他们来控制那些不能实现的愿望的时候,对他们未尝不是一种帮助。

为什么睁开眼睛

10月 15, 2008 10:08:41(GMT+8) by sabrina

昨夜里哄阿蛮睡觉

蛮妈闭着眼睛假寐

过一会听没动静了,悄悄睁开眼睛看阿蛮

没想到这小妞正在黑暗中端详蛮妈,被抓个正着

看到蛮妈睁开眼睛,阿蛮立刻惊喜的尖叫一声

“妈妈,你为什么睁开眼睛呢?”

“妈妈想看一看阿蛮哪!”

“妈妈,你为什么想看一看阿蛮呢?”

“妈妈爱阿蛮哪!”

“妈妈,你为什么爱阿蛮呢?”

“因为妈妈是阿蛮的妈妈呀!”

“妈妈,你为什么是阿蛮的妈妈呢?”

蛮妈实在想不出怎么答复了,只好打个哈欠,又装睡了。

南瓜

10月 9, 2008 11:01:13(GMT+8) by sabrina

那天蛮奶奶买了南瓜蒸着吃,蛮奶奶一边吃,一边诱惑阿蛮,“快吃哦,好甜的南瓜哦!”

阿蛮不为所动,“不要,我要吃黄瓜。”

”今天没有买黄瓜,快尝尝,南瓜甜的很。“

“我要吃冰箱里的黄瓜!”

哦,阿蛮是指的木瓜,因为颜色是红红黄黄的,就说是黄瓜了。蛮妈接口,“冰箱里是木瓜,不是黄瓜。黄瓜是绿色的,木瓜是黄色的。”

阿蛮估计被整晕了,目光散焦了一会儿,做思考状。

蛮妈用南瓜把她拉回现实,“快尝尝吧,奶奶做的南瓜好甜的呢!”

阿蛮盯了一会南瓜,“不要,要吃女瓜,不要吃男瓜!”

“我的天哪!”蛮妈和蛮奶奶都连连笑叹,蛮奶奶直拍胸口。

“买骨头*!” 阿蛮又来了一句绝的,这回改蛮妈拍桌子了。

*注:买骨头是阿蛮的英文话,“My God!”

要上幼儿园了

10月 6, 2008 14:32:19(GMT+8) by sabrina

因为楼下的孩子们都或早或玩的去了幼儿园,尤其是和阿蛮最铁的小哥哥也上个周五进了园了,阿蛮小朋友每天上午都将处于无玩伴陪玩的状态,蛮妈不得不狠心去给阿蛮也报了名。因遣蛮爸去办的各种报名,交钱事宜,之前就两人观点不一,导致蛮爸徇私舞弊报了11月份,整整早过蛮妈预计的时间一个月,给阿蛮做心理准备的时间也被迫提前到现在。蛮妈计划这个十月,每天都要对阿蛮灌输幼儿园的理念。

有人说孩子初上幼儿园,不但孩子有入园焦虑,家长也有,蛮妈深以为然。现在,离进园还有不到一个月,蛮妈已经处于轻度焦虑状态了。尤其上个周六去蛮爸一个朋友家的经历更让蛮妈心里的焦虑明晰了。

上个周六蛮爸妈和阿蛮去蛮爸的一个久违见面的朋友家戏耍,阿蛮刚睡醒就被抱到了汽车上,辗转好久到了这个朋友家。一路阿蛮表现正常,既不呆滞(一般刚睡醒都会呆上半小时),也不兴奋,见到几只猫咪,也是有节制的表达了一下惊喜。进了这个朋友家之后,阿蛮就表情严肃凝重,十分安静,这是惯常表现,阿蛮是慢热的孩子。

叙了一会会儿,就开始吃饭了,朋友做了很多菜,美味至极,阿蛮因刚睡醒后在家吃了几只虾,此刻还毫无食欲,只是乖乖的坐着,并不开吃。蛮妈眉飞色舞的和朋友扯东扯西,偶尔关注下阿蛮让她吃点啥,或喝点啥。聊着聊着蛮妈猛然感觉不对劲,阿蛮太安静了,不由转头看看她,一看不打紧,阿蛮居然脸色一点不是平和之态。蛮妈赶紧低头轻轻问,阿蛮,怎么了?这一问,居然把阿蛮的眼泪都要问出来了,眼看着眼圈就要红了,咦!?怎么了这是?蛮妈心中大惑不解,不喜欢这个叔叔阿姨家也不至于如此啊?

再问,“阿蛮是想尿尿吗?”也不回答。管她是不是想,蛮妈先把阿蛮抱离了现场,准备躲进卫生间再做打算。中午起来就没有尿,这么久估计是想尿的。果然,阿蛮攒了一肚子水。上完厕所,阿蛮情绪好些了,蛮妈问,“阿蛮,是不是妈妈刚才一直和叔叔阿姨讲话没有和阿蛮说话,阿蛮觉得很无聊了?” 阿蛮不置可否,提出要去卫生间隔壁的小卧室看看。

磨蹭了一会儿,拿了床上的几个毛绒玩具,才又不情愿的来到客厅。但好歹不愿意妈妈去吃饭,要陪着玩。朋友拿出动画片哄阿蛮看,阿蛮略有兴趣的坐过去瞧。终于蛮妈又可以吃饭了,加快速度吃。果然,吃到快饱了的时候,看着阿蛮又面露不悦之色,这回主动提出要上厕所。好,又去。又参观卧室,又提出要下楼玩滑滑梯。蛮妈看着小人脸色很是不爽的样子,只好跟大家提出要带她下楼透透风。好在大家都很好说话,一伙人都下去了。

到了楼下,阿蛮又恢复了平时的敏捷和活力,在滑梯,楼梯,平台上跳上跳下。有半个小时,蛮妈招呼上楼,阿蛮没有丝毫不乐意。再一次到了朋友家之后,阿蛮刚才下楼前的紧张感完全消失了,不再拘谨,跑来跑去,好奇的触摸各种家具和感兴趣的东西,趴在桌子前吃了好多玉米,小虾,排骨和豆子,嘴里也絮絮叨叨说了许多话。

蛮爸把之前的状态归因为没睡醒。蛮妈不敢完全苟同,开始焦虑阿蛮的入园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