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11月, 2008

Hi, Anty!

星期一, 11月 17th, 2008

阿蛮是个具有谨慎型天生气质的慢热型小孩。对她不熟悉的东西能够压制住自己的好奇,仔细观察,反复试探,才会慢慢接受。如果一个东西,一个人一开始给她带来很不好的印象,之后,她会对类似的东西,人都持长时间的拒绝,否定或观望态度。

蛮妈有时候买了平时没怎么吃过的好吃吃回家,经常会在引诱阿蛮尝试的时候,受到冷遇,除非是那种一看就非常好吃,非常可爱的东西。比较中性形象的好吃吃,阿蛮通常会要求蛮爸或蛮妈先吃一个,她看看,观察观察才会开始试吃。蛮爸经常以此笑谈,成我们二人是阿蛮的小白(鼠)—即阿蛮用我们两个来做实验。

对吃的谨慎些好,蛮妈经常乐天地想到,女孩子嘛,这样总比自己总是一脸馋相的要有气质多了。阿蛮对人也是如此,除了在电话里,平时几乎从不跟人打招呼。蛮奶奶虽经常耳提面命的给她做思想工作,加强文明礼貌教育,无奈阿蛮很是有些个性和固执的,绝不会在蛮妈或蛮奶劝诱下跟着招呼某个阿姨,婆婆。对小朋友,也不是理想中的见了面称呼一下人家的名字再开始玩的程序,大多都是直接进入状态,一个跑一个追,或是一个抢一个夺,或是各玩各的。

似乎是从9月底,蛮妈在楼下跟一个印度小女孩讲话的时候,那个小女孩不停的“Ai, anty, hi, anty, ai, anty”让阿蛮对安踢记忆深刻,回了家就开始对着蛮妈练习。蛮妈一开始听到阿蛮叫自己安踢觉得很搞笑,傻乐了一阵,可能鼓舞了阿蛮,小妞时不时的也这种叫法来哄蛮妈开心。阿蛮一家有个特别好的邻居,那家的婆婆总是把家里的好吃吃给阿蛮吃,有什么小孩会喜欢的小玩意,也会送给阿蛮玩。邻居家有个菲佣叫林达,也是特别好,很喜欢阿蛮,有时候周末出去还会给阿蛮带包糖果。蛮妈总是特别感动,要知道她对自己是连这样的小糖果也不舍得买来吃的很能省钱的人。每次收了人家的好处,蛮妈会教育一边的阿蛮”阿蛮,说谢谢安踢!“平时碰到也会进行礼貌教育,”阿蛮,说安踢早上好。“”阿蛮,叫安踢!“不过,从来都是点到为止,不肯强迫。蛮奶奶每到这种时候,总会心里愧疚的很,一边说着”阿姨对你那么好,你不叫一声,人家心里都不高兴。“一边在蛮妈耳边唠叨,让蛮妈加强礼貌教育。

上个周六早上,阿蛮早上醒来,在客厅自己玩着。蛮妈坐在沙发上发呆。邻居家的安踢在外面扫地,看见了我们,道早安”阿蛮,morning, 阿蛮。“ 阿蛮正好在大门附近,便凑过去,趁着林达低头扫到自己门前的台阶处的功夫,小小声的喊了一句,”嗨,安踢。“之后,赶紧往回躲,藏在蛮妈怀里。”哈哈,妈妈听到你在喊林达安踢,真棒!“蛮妈惊喜的要命,亲亲阿蛮的脸蛋蛋,使劲夸她。阿蛮又一乐,转身跑开了。蛮妈激动的跑到大门口叫林达,提醒她刚刚阿蛮对她的招呼,生怕人家没听到。林达当然听到了,当然也高兴得很,那是她第一次听到阿蛮主动喊她呢。

阿蛮要上幼儿园

星期三, 11月 12th, 2008

楼下跟阿蛮一起玩的小孩们都陆陆续续或离开新加坡回中国了,或上幼儿园了。尤其阿蛮的最亲密的小哥哥也在10月份就开始上幼儿园,阿蛮的玩伴只限于比她小的2,3个小男孩了。看着形只影单的阿蛮在偌大的游乐场晃荡,蛮妈终于下定决心给她报了幼儿园的名,要从11月份开始去上。

无奈,从1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开始,阿蛮居然在蛮妈要离开家门的时候嚎哭不已,死活不让蛮妈上班,蛮妈心乱如麻。之前看大李说过孩子的分离焦虑在2岁多的时候最严重,蛮妈还暗自庆幸,没觉得阿蛮有分离焦虑呢,这回算见识了,这不典型的分量焦虑了嘛。之后,每过完一个长周末,接下来的星期一和星期二,准得上演类似的情景。最严重的一次,蛮妈都不能下床,不能换衣服,换衣服是要上班的标志,蛮妈一有换衣服的举动,阿蛮立刻就扑到蛮妈身上,拉扯着,抱着,哭着,只重复一句,”妈妈不要上班。“

哎,蛮妈哪想上班啊,这不没办法吗。不停的保证”妈妈爱你,下了班就回来了。“,也宽慰不了她的心,只能狠心让蛮爸把她抱到一边,蛮妈火速的洗脸刷牙吃饭。再带着满脸鼻涕眼泪的小妞下楼去车站。

有两次,碰到一个平时也经常一起玩的小男孩在楼下,蛮妈看见他,觉得简直像看见了天使,阿蛮也是。看到有人能陪她玩了,心思就被带过去了,不再揪心妈妈要上班的事实,会挣扎着从蛮妈怀里下来跟小弟弟玩。本来,小哥哥在的时候,阿蛮是不屑于和这个小弟弟玩的,小弟弟虽然大动作跟阿蛮差不多灵活,胆子比阿蛮还大,比阿蛮还自我,就只是说话还不怎么在行,也很想说的,到了嘴里就成了哇啦哇啦,没人听的懂。阿蛮是很能活在当下的,她接受了小哥哥上幼儿园的事实,也接受了只有小弟弟跟她玩的局面,就分外的珍惜和小弟弟一起玩的时光。而且,还很有些小姐姐的风度了,小弟弟看上的东西,她都会大方的跟他分享,跟和小哥哥一起玩的时候很不一样。蛮妈一度以为她对所有的孩子都如此了,有个周末又跟小哥哥一起玩了,才发现不是的,跟这个小哥哥一起的时候,阿蛮还是会去抢他的东西,而且抢不过还要哭,又恢复那个故意耍赖一样的调皮样儿。想来,她已经成长了自己交往的智慧了,对不同的朋友,她有不同的相处风格和模式。

眼见着11月去上学是不成的了,分离焦虑再加上回头的入园焦虑,全家非焦了不可。蛮妈逼着蛮爸改了阿蛮的入学时间,往后推了一个月。小弟弟的妈妈知道阿蛮推迟入园了,欢喜的什么似的。可不是,要找一个能玩到一起的脾气相投的玩伴不容易啊,而且,眼瞅着,阿蛮和这个小弟弟也是日益的感情深厚起来,在人群中遇到都是眼神放光,又蹦又跳,拉了手就跑的一溜烟不见了的。

我的神,保佑我们下个月顺利入园吧。

一些零碎的感悟

星期三, 11月 5th, 2008

最近看李网上泡泡妈妈无规则育儿和大李的“霸道”贴,有些支零破碎的感觉,先写下来吧。

泡泡妈妈对规则的敏感即便来自她的伤痕,她的对规则质疑的依据之一是有道理的,那就是,对孩子制定规则,实际上来源于自身的恐惧。担心孩子不会怎样,怎样,如何,如何,于是,制定规则来使不可控的变为可控的。她的理论来源似乎都是来自克氏。克氏的书我虽没看过,但看过一些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个被誉为上帝转世的人。我对她所提倡的理念是信服的,那些心灵自由,思想自由的描述是那么的自在和优美,似乎是心底一直期盼的状态。

感觉她的贴和大李的霸道贴是很有联系的,果然在霸道贴里也看到了类似的问题。大李的规训是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群体,适应社会,是顺应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的。然而还是有人质疑,“这样的规则不就是对孩子将来不会适应社会的恐惧吗?一个对自己完全接纳了的人,一定是能够接纳别人的人,怎么会不适应社会?”真的是如此吗?我的问题是,我们真的能做到对自己完全的接纳吗?对孩子完全的接纳吗?接纳和发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在试图对孩子完全的接纳,那是真爱的第一要素。我还不能完全的接纳自己,自己的不完美,自己的缺点,惰性,我发现接纳孩子比接纳自己要容易多了,他们本来就是没有缺点的,而且,我觉得接纳她,爱她简直就跟去爱小时候的自己一样让人愉快。我甚至觉得,我对自己的这些年更多的接纳和爱也是来源于此,不用专门去试图爱自己,通过爱她,我就爱了自己了。

但是,随着孩子慢慢变大,慢慢不听话,慢慢脾气大,慢慢的有了坏习惯,我的完全的接纳显得那么虚弱和无力。本来,我很庆幸,我要慢慢给她建立规则了,但是,看到那个内心恐惧的指责我很心虚。我确实是担心她如果没有规则,就不会自动自觉的成为一个平和,生活规律良好的孩子。这是内心的恐惧吗?虽然说恐惧有点过了,但确实是有那么点的。因为,想到另一个问题,接纳过度是否导致阻碍发展。我的不完全自由的心灵认为是肯定的。我恐惧我的接纳会过度,因而阻碍了孩子的发展。现在我比较清楚一点了,那就是我的内心还不是完全自由无拘的,我清晰地看到我有很多的忧虑和恐惧,我认为目前我最好的选择还是依靠可控的规则,在我没有达到那个境界的时候,我不会一步担心和恐惧,一边完全的放手,那样我会更加焦虑。泡泡妈的状态,我只能说现在还望尘莫及,我会尽力去做到最好,但也不会强迫自己。

我给她建立规则是为了引导她更好的发展的,不是吗?

制定规则是引导吗?我不知道,糊涂了。规则是制止,停止不恰当的行为,引导应该是导向正向的行为。规则应该是引导的第一步,是必要的一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