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10月 27th, 2008

大李精彩语录 (转贴)

星期一, 10月 27th, 2008

 太精彩了,一定要存下来,慢慢看。

http://www.liyueer.com/viewthread.php?tid=26252&extra=&authorid=22&page=1 

   2岁前的儿童象一个空房子没有内在,他们的生命就是音乐,环境就是内在,他们的精神内容还睡着,醒着的只有他们的肢体和他想要什么的愿望,孩子5岁时感受才被唤醒,在这之前,给孩子选择的故事材料只能是童话。

    在Edith的理念中,意志力指儿童的内在动力,所以儿童的肢体是依靠他们的意志力在运动。

    我反思到,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中,儿童出生后没有精神模式,只有形成精神模式和内涵的计划,和将要为这所用的动力,还有敏感性,因为他们的大脑是空的,不能象我们成人那样,使肢体不动,单用大脑的运动就获得做事的乐趣(人是必须不停做事的动物),所以他们必须一刻不停地动他们的肢体,这时他们的肢体与他们的大脑是一致的,发展心理学派管这个时期叫感知运动时期,也就是所呈现的心理运动形式是感受的,感受的方式是运动的,运动的结果是认知的。

    如果儿童的心理形式是完全感知的,那当然可以说是不分内在外在的。

以上部分是大李的顿悟,下面是我的联想:
儿童在“自我”的概念产生之前,是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是自然的一部分。儿童的天性就是我们的真我的自然天性,和平,喜悦,和爱。我觉得这个真我不如称之为“原我”,与心理学的真我相区分。这个“原我”应该是“本我”产生之前的那个存在,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没有“本我”中的那么多的欲望,有的只有存在的本然的与自然合一的喜悦和和平,因此可以说,应该说是“无我”的状态更准确。所以,这个时候不适宜给孩子建立规则,因为,1,他们的能力还不够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2,他们受到的是自然的驱动力,规则的介入反而使他们割裂了和自然的联系,由听从自然的召唤变异成为听从外力的控制。
3岁之后,“我”的产生和建立,使儿童意识到“我”的欲望和行为能力和落差,而感受到痛苦。这个时候形成的我的全部感觉,感受,渴望,欲念,才形成了“本我”。这个时候引入规则,儿童能够控制自己的一些行为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能够给他们一个感受和控制自己内在欲望的力量。“我”的形成,伴随着儿童的对自己某些愿望不能实现的痛苦,当外部有一个力量帮助他们来控制那些不能实现的愿望的时候,对他们未尝不是一种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