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我家两代共同抚养孩子(4)
来自梦想三峡 牧羊人的月
不否认我父母对带孩子有经验,但老人有时候也是固执的,对于孩子该不该上医院,病成什么程度才上医院,我同父母有过争执。土方法在预防病和病很轻的情况下是有作用的,但真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还是应该上医院的,这是我的看法。
刚开始的时候,然妈一急就同父母吵,不但说不服老人,还惹来双方一肚子怨气。孩子都高烧三十九度了,老人还让在家保守,口口声声医院一说就打针,不好!然外公平时爱看点书报,把个耐药性、合理用药说得头头是道。学过点医学知识的然妈竟然说不过然外公,干脆抱着孩子就走,全不管老人在身后是伤心还是痛心还是死心。
上医院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但平静下来的然妈,仔细想自己对老人的态度,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还是很懊悔的。老人不管怎么做,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我粗暴强硬的方法肯定伤了老人的心。
在这个问题上,事后的处理,然妈还是挺自得的。我当面向父母道了歉,心平气和同父母讲道理,虽然当时在观点上双方还是没能达成一致,却是让老人心里好过了许多。随后我串通了然外公一个做医生的老朋友(然然生病就是找的他),请他特地打电话给然外公,故意夸大然然的病情,用责怪的口气提醒老人:怎么都病成那样才送医院,再拖的话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和发育。让老人对孩子生病引起重视。
在之后的日子里,然妈同老人对带孩子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进行了多次的沟通,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提出科学育儿。同老人讲,在以前不进医院可以生孩子,但那时婴儿的成活率是多少?以前的孩子没补钙就长大了,但那时的孩子体质个头比得上现在的孩子吗?你们好的经验我是肯定认可的,但要结合先进的科学,能把孩子带得更好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吗!
老人是明理的,理解了我的一番苦心,基本同意了让我选择自己认可的方式来带孩子。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不可能完全达到一致,还是有争执,但有了这个基础,双方能从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矛盾减少了许多。
我认为,孩子由谁来抚养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年轻父母与老人之间要达成一致,要有良好的沟通,客观地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真正采用科学育儿的方法。
在安全方面,我认为自己家的老人带是最让孩子父母放心的。俗话讲“隔辈亲”,自家的老人看护孩子,更能尽心尽力。现在的保姆市场,保姆素质良莠不齐,让工作繁忙的年轻父母们并不能完全放心。而请自家的老人带孩子或者同保姆一起带孩子,便少了这些顾虑。
婴儿的时候还好些,至少不会爬不会走,呆的地儿无非是大人的怀抱和小床,没什么危险。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大人操的心越来越多,跌了摔了咱不怕,只要没啥大伤害,可有的危险却是让人不得不防的。就拿我家来说,每空房间的窗子都很低,客厅就更离谱了,整个与大自然接轨,跨度六米多,随便一处放一凳子,孩子都有可能因为好奇爬上去往外瞧。爬上去的后果是啥,我想都不敢想。
然外公先是给我提议给卧室的窗子装上纱窗,怕然然推开窗子,干脆装成了死窗,只有一扇玻璃能推动,起关纱窗的作用,直到前些天,我才把窗换成了活动的。这方法我觉得挺适用,家里窗不安全的朋友可以试试,缺点是不易打扫卫生(玻璃的外面没法擦,取纱窗有一定难度),但保证了孩子的安全,不管有多闲,大人哪能保证每时每刻一点不打盹。
一般来说,老年人一旦担负起抚养孙辈的任务,都小心翼翼,生怕孩子出事,而如果年轻父母不能理解老人,对老人的一些小疏忽加以指责,更是让老人不敢放开手脚,或许会让孩子整天呆在家,这便人为地限制了孩子的户外活动范围,减少了孩子接触外界的机会,这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好奇心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套用我妈常说的一句话:做得多错得多,不做就没错。我认为这句话极有道理。
然然刚学会走路的时候,跌跌袢袢地在家里东游西逛,有一次,在我妈身旁差点摔下,我妈一把把孩子捞起,人捞起来了,指甲却在然然的脸上划了一道大血口,至到现在,只要然然脸一红还能看出印迹。可想而知,当时那伤有多重。
然妈然爸当时的心在痛,然外婆更不用说,满是自责和内疚。然爸平时从不带孩子,也不管我的父母怎么带孩子,却对着然外婆说出了一句让然妈然外婆感动不已的话:孩子哪有不受点伤的,又不是故意的,就不要难过了!这句话不但打消了然外婆的顾虑,还生生逼回了然妈差点憋不住的牢骚话。
讲到这里,我再说一件事,朋友睿思妈妈的孩子是奶奶带的,纯粹的隔代抚养,思妈思爸在外地工作,只有周末才能见着孩子。思妈的明理让我特佩服。记得有一次,思奶奶抱思思刚出门,不慎跌了一跤,思奶奶为了保护孩子,双膝下地,没有象平时一样本能地用手撑地,而是双手紧抱孩子,那一跤摔得极重,孩子也吓得大哭。当时思妈在家,听到孩子哭声追出去后的第一句话没有问孩子怎么样,也没有查看孩子有没有伤,而是一手接孩子一手扶老人,嘴里问的是:妈,你摔到哪里没有!这事是思奶奶讲给然妈听的,当时她心里的感动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老人给我讲这事的时候眼中竟然浸出了泪花。媳妇对婆婆的理解和关怀换回的是老人对孙子心甘情愿、尽心尽力的照料,哪怕思妈有时在家也偷偷懒。